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元平体育馆
院办电话:0755-26535306
邮编:518060
友情链接: 深圳大学 / 本科招生网 / 研究生招生网 / 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心
2025-03-14
为进一步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行动,贯彻落实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中“保护跨界文化遗产,弘扬岭南文化”的政策方向,深圳大学体育学院于2025年寒假期间组织开展了非遗武术调研与保护实践活动。1月7日至1月11日,由学院教师左逸帆老师、舒铖老师带领的 “岭南武艺”调研实践团 与 “广佛拳韵”调研实践团,奔赴广州、佛山、东莞、惠州等地,深入探访当地武术传承人,调研岭南武术的当代发展状况,为非遗的保护与推广贡献青年力量。
“岭南武艺”调研实践团
队长:曾毅,队员:吴子铭、苏泽宇、麦伟栅、彭伟坤、刘双双
1月8日,“岭南武艺”调研实践团来到惠州,先后走访了龙形拳与李家拳的传承人,近距离感受这两门岭南武术的魅力,并深入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挑战。上午,团队在龙形拳传承人林武民的武馆内,与林文钦、林武民师傅进行了深度交流,了解到龙形拳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。由于社会变迁,学习武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习武者多为中老年人与孩童,青年群体的缺失让龙形拳的技艺传承出现断层。同时,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传统武术场所逐步减少,现代格斗训练馆的兴起也对龙形拳的传播造成冲击。此外,龙形拳的传承长期依托家族宗族纽带,如今家族式传承模式正在逐渐弱化,使得这一拳种的社会凝聚力下降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非遗保护的重点多集中于“名录申报”与“表演展示”,但对于传承人的长期生存保障却相对薄弱。面对困境,龙形拳的传承人们不断探索,通过“武术进校园”等项目,让更多青少年接触这项古老技艺,试图以文化空间创新的方式为其注入新活力。
下午,实践团来到李家拳传承人欧阳粤强的家中,深入探讨这门广东本土拳术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挑战。作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,李家拳以刚猛迅捷的风格著称,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。然而,在现代社会,这一传统武术同样面临着传承人减少、技术断层、文化空间缩减等问题。值得欣慰的是,李家拳的传承模式也在不断创新。通过与高校合作,传承人受邀成为大学客座教授,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。同时,李家拳在多所中小学和文化站设立了训练基地,以校园推广的方式吸引青少年学习。此外,借助国际武术交流合作,李家拳也逐步走向海外,展现出武术非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潜力。
1月9日,实践团来到东莞塘厦镇莲湖社区,探访龙形拳第三代传承人林效明。相比于惠州龙形拳,东莞龙形拳的传承得到了较好的发展,这与政府支持、社区文化赋能以及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。在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帮助下,当地建立了固定的龙形拳传承基地,并通过政府资金支持,为习武者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和训练条件。与此同时,借助社交媒体平台,东莞龙形拳的推广方式也更具现代化特征。特别是在校园武术推广方面,龙形拳的传承人与当地学校建立合作,通过固定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,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,让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。这种“社区+政府+学校”协同传承的模式,为岭南武术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“广佛拳韵”调研实践团
队长:许书瀚,队员:彭伟坤、刘双双、麦伟栅
1月9日上午,“广佛拳韵”调研实践团来到米机王咏春拳馆,与黄冬薇老师就武术非遗的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问题展开讨论。咏春拳作为岭南代表性拳种之一,近年来已成功走向国际,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。黄冬薇老师介绍了咏春拳的海外传播路径,从最初的小规模传授到如今的全球推广,其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岭南武术的生命力,也展现了非遗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适应能力。她强调,武术非遗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,更需要通过体验式教学,让海外学员深入了解咏春拳背后的礼仪、哲学和文化价值,以增强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同感。
当天下午,实践团来到广州黄飞鸿派洪拳传承基地,与非遗传承人黄继华老师探讨洪拳的现代化发展。在这里,学员们精神饱满地练习着拳法,一招一式尽显洪拳刚猛有力的特色。黄继华老师介绍,洪拳的传承不仅需要坚守传统,更要紧跟时代步伐,通过线上推广、跨界合作等方式,让更多人认识并学习洪拳。他们积极利用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武术教学,同时与影视、体育等行业联动,以多元化的方式让洪拳进入年轻人的视野。此外,洪拳的校园推广也在不断深化,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将传统武术纳入体育课程,为未来的传承人培养打下坚实基础。
1月10日,实践团前往佛山叶问咏春武馆,探访叶问咏春非遗传承人董崇华。在交谈中,董崇华老师强调,咏春拳的传承需要不断创新,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教学渠道,让更多人可以在线学习。同时,他还尝试将咏春拳与影视、篮球等跨界合作,进一步推动武术文化融入大众生活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咏春拳的国际化传播已成为趋势,越来越多的海外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,学习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武术体系。
青年助力,非遗焕新
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岭南武术的溯源之旅,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调研与社会责任实践。深圳大学体育学院的学子们通过实地调研,直面武术非遗的机遇与挑战,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紧迫性与必要性。他们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,用实践探寻非遗新生,为岭南武术的保护与传播贡献青春智慧。未来,实践团队将持续关注岭南武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,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非遗保护行动中,以学术研究与实践行动相结合的方式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。
排版|朱楚填
责编|左逸帆
审核|苏士珊
审定发布|陈方明